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民和县】复工复产马力足 工业产能势头猛
来源:    时间:2023年03月01日    

海东日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岩子 报道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河湟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227日,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工业园区的青海卓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声嗡嗡,生产线上工人忙碌不停。

“尽管去年受到疫情影响,但县委、县政府和园区管委会防控有力,我们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小,投产以来一直没停产,去年产出6200吨,产值达1.37亿元。”青海卓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生福说,今年截至目前实现产量1458吨,实现工业产值1424万元。

同样,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也是开足马力抓生产。该企业总经理郑全福表示,在民和县委、县政府和园区管委会的关心支持下,企业坚持防疫、生产两手抓,完成产值2.94亿元,今年210日企业生产线全部恢复,同时,年产2.5万吨的高品质耐火材料项目已经开始基建动工、设备招标等工作,预计今年12月份试生产,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62亿元、利税2000余万元。

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信心十足的发展劲头,这是民和工业人踏着春天的节拍,乘势而上开新局,踔厉奋发谋新篇的一个缩影。

对民和工业人来说,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一年。

过去一年,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民和工业园区管委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众志成城战疫情,凝心聚力谋发展,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多轮疫情冲击的叠加影响,守住了安全环保底线,筑牢了疫情防控堤坝,实现了工业经济的逆势增长。过去一年,民和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76.92亿元、同比增长12.17%,实现工业增加值24.7亿元、同比增长5.66%,实现销售产值175.02亿元、同比增长11.85%,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家,上缴总税费3.56亿元,为县域经济乃至全市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更需奋斗。

站在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民和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将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产业为要、项目为王”思想,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年”“项目落地建设年”活动,围绕“签约一批”抓谋划、强招商,“开工一批”建机制、提质效,“投产一批”强服务、优环境,实行清单化管理、专班制推进、管家式服务,以更好的工作状态和更高的工作水准,打造绿色循环园区,推进三园建设,构建“1+3+N基地”产业互补融合发展格局,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以上,预计规上工业产值完成19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5%左右,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省市规定目标以内。

思路既清,方向既明,目标既定,关键就在于苦干实干抓落实。今年,民和工业园区将围绕产业集聚“支撑点”,突出项目建设“总抓手”,抓牢招商引资“牛鼻子”,做好转型升级“必答题”,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全力打造三个基地。全面落实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要求,加大“个转企、小升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以硅系、氧化镁、锂电池负极材料、岩棉产业为主,中小企业优势互补为辅的东部区域产业发展基地;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中部区域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引领的乡村振兴产业基地;以电解铝、铝系列产品、铝型材延链加工为主的园区西部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

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今年园区工作的重头戏。今年民和工业园区谋划实施项目23项,总投资达22.68亿元,其中续建13项、新建10项。今年既要确保年产5万套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用坩埚、年产10万吨硅铁粉粒、年产30万吨山泉水、年产2万吨特种合金、年产1万吨初级农副产品加工等13个续建项目年内建成投产,还要确保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年产2.5万吨高品质耐火材料、报废汽车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循环再利用、4×5KVA超洁净低能耗硅铁矿热炉及烟气余热发电等10个新建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并陆续投产。

招商引资是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今年,园区管委会将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1家年产10万吨铝型材加工项目,继续与年产20万吨岩矿棉生产线项目对接,中小企业创业园力争年内再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家以上,中小企业产业园力争年内再引进3家企业入驻。同时,力争引进1家现有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链关联性较强的下游企业,努力打造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园。

园区还将加快对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争取完成转型升级3家僵尸企业,加快技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总投资820万元的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轻烧镁和高纯镁窑炉烟气脱硝项目7月底建成投运。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改手段开展污染溯源,落实“源头减量、中端拦截、末端治理”的“三端”围治措施,持续抓好铁合金企业烟气治理,唱响园区绿色发展主旋律。同时,筑牢安全生产“防护墙”,守护营商环境“生命线”,全面落实各项纾企解困、暖企惠企政策,以保障的力度和服务的温度,提振企业发展的信心后劲,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